夯实数据资源体系,畅通数据资源循环
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第一次系统定义了“数字经济”这一概念,此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提法越来越少,各相关领域开始研究数字经济。国家领导人在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中首次提出了“数字文明”的概念,强调要“让数字文明造福全人类”。在数字文明和数字经济之外,还有两个影响比较大的提法:一个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另一个是在去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提出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全球数字发展道路涵盖数字资源、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文化、数字安全保障和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等6个方面的内容,是数字化发展和规划进程的脉略。
2020年中央正式提出了数据要素这一概念,去年12月份出台了关于数据基础制度的“数据二十条”,用以支撑数字中国的建设和数字发展道路,从而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文明。
数据并非计算机和互联网诞生后才产生,数字化的数据,是指有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才有的。其实,对数据要素的使用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信息传输的效率和能源的控制利用影响着物质生产能力,数字化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进入数字文明时代。数据作为要素有两个关键要点:其一,不是什么数据都可以作为要素,只有数字化的信息和知识才能作为关键要素;其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网络,如果不能做到全球化的互联互通,数据的价值也将降低很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所支撑的数据流动,才能推动数据要素化,最终推动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数字经济的演进。
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贯穿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物流网的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能源网的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网的革命。前三次工业革命完成了在物质、能量、信息三个领域的革命性创新,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物流网、能源网和信息网的深度融合。支撑数据要素流动的是互联网,无论是互联网促进了数据要素的流动,还是数据要素的流动推动了互联网本身的发展,两者都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前期,数字化的数据在网络上快速的传输促进了数据的高效利用,这是信息化进程的核心。数据和应用的关系贯穿着整个信息化进程,数据和应用相解耦将是战略发展趋势。快速传输数字化的数据是互联网的核心价值,也是一直以来的技术创新方向。网络互联、网站互联和数岛互联是互联网发展的目标和不同阶段的重点。
互联网在整个信息化进程中把信息化的网络化逐步推进到了智能化的阶段,其核心就是数据。其实,在数字化阶段没有网络,把数据数字化是信息化很重要的工作,数据和应用在本地耦合。到了网络化阶段,有了互联网就可以把应用放在云端,于是伴随着应用在云端,数据也在云端,应用和数据仍然是一个耦合的状态。但是,到了目前作为第三个阶段的智能化阶段,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大家开始担忧数据安全问题,于是应用和数据倾向于相解耦。这个需求对整个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产生驱动和影响。从互联网诞生到现在,把这些具有高附加值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层面的数据进行交换,以及怎么能够把存储或者是存放数据的这些对象连接在一起,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需求。
无论是在战略层面还是在国家需求层面,如何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数字化的改造是非常关键的。我国2015年提出数字中国,2023年出台整体布局规划——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对“2522”框架的认知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我国整个规划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历程。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来源:中国网信网)
“2522”框架的核心基础是数据资源体系,关键是数据。《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夯实数据资源体系”“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到2025年,“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数据要素化的前提是数据资源化,数据作为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共识。目前,很多专家提到的数据要素化过程通常指的是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到资本化的过程。
夯实数据资源体系,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关键是确保数据资源的跨领域、跨组织域、跨区域的汇聚利用,数据跨域互联互通也是高质量数据资源供给的保障。数据资源体系在某种意义上是构建在数据基础设施之上的,无论采集、存储、计算、链接都是围绕数据的生命周期进行流转。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畅通数据资源循环,从而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才能支持数字化发展。国家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里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提高数字政府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这些都依赖于数据资源畅通循环之后的要素价值释放,那么如何畅通数据资源循环、去释放要素价值?一定需要一套体系,这套体系不仅是技术,还有要有政策,管理机制要先行,技术支撑是保障,相关的重要数据要打通,才有可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如果数据安全不解决,各方就不愿交易流通数据,因为数据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或者是公共安全,只有在不触犯国家政策红线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数据价值的释放。另外,技术创新也很重要,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支撑政策的实施,包括安全保障,如果没有基础平台和相应的基础设施,政策往往很难落地。
夯实数据资源体系,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应重点建设三大领域内容:
第一,重点解决数据资源统管理问题,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
第二,重点解决高质量规模数据供给不足问题,提供资源保障并规划工作红线。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
第三,重点解决数据流通利用意愿问题,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推动数据价值倍增。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其中,如何健全管理体制很关键,另外还有公共数据开放的问题,包括一些商业数据的开放问题。商业数据价值如何有效释放出来,这里面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工作。说到根本,数字鸿沟加大、数据孤岛化加剧是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的最大障碍。导致数字鸿沟原因之一是数据孤岛化,孤岛化就是大家不愿意把数据放出来,这是一个悖论,悖论的结局就是数据孤岛化越来越严重。
另外,随着数据和应用解耦,如何把数据和应用衔接起来很复杂,目前主要的方法就是构建数据中台。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型企业,都倾向于把数据收回来。但如果不把原有商业链条打断或者原有商业模式改变,即便收回来也是一时的。中台模式在局部环境里可以使用,但在广域交换的时候就可能会失效。把全世界的网站连接起来的是域名系统,域名系统并不是管理每个网站所有的数据,它只做数据目录和指引,这是一个典型的中枢模式,鼓励参与者获得收益的同时分享数据。数据与应用解耦将驱动从“数据中台”向“数据中枢”模式转变,以“数据中枢”理念构建的数据基础设施必然将适应数据的跨域互操作和互联互通。
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主要包括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应用和消亡6大环节,用数据中枢的理念来促进数据互操作一直贯穿整个数据生命周期。目前相应的解决方案仍在探索过程中,主要集中在标识确权、认证授权、安全交换三大领域。这些问题必须要得到解决,如果不做标识确权,无法发现数据,不能被发现的数据很难称之为资源;只有能被确权的数据才能称之为资产;数据不能被发现——处于孤岛化,则不能被确权,那也就很难被交易,这是一个基本逻辑。数据互操作系统通过构建统一标准的标识管理和确权体系、统一标准的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体系,以及统一规范的安全合规和算法管理体系,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跨域互联、可信安全的共享交换,将大大激活数据潜能,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上一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视角
- 下一篇:要闻丨数字重庆建设拉开大幕